消費者支付行為改變對企業的影響(二) – 現在到未來 ep35

SVwind
May 5, 2023

--

透過支付方式的轉變,可以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

在前一篇我們提到了消費行為轉變,帶動企業在「消費體驗」以及「營收變現」的效益轉變,目的在於提升企業資產周轉的效率,而過去的這段改變,強調的是支付行為的本身如何帶動企業原本營業項目的營收成長,賣衣服的還是賣衣服、賣電器的還是賣電器,對企業來說,支付行為的轉變有可能創造更多「額外」的營收效益?

這,就是我們這一篇要探討的議題,先公布關鍵字 – 「生態圈」

我們可以把消費行為區分成三種模式:1. 現買現付、2. 先買後付、3.先付後買。在前一篇我們提到了有關於消費體驗的提升,讓消費行為從現買現付導入了先買後付,讓消費者更容易完成支付行為,進而增加企業的營收。然而,有一種消費行為我們一直沒有討論過- 3.先付後買。

你可能會覺得這種消費行為不被企業選擇是很正常的事情,有什麼情境是消費者願意先付錢但是還沒有要買東西呢? 的確,如果我們只探討決定消費者消費的動機跟行為,先付後買是一個違反實際消費者動機跟違反人性的方式。

我們把消費者消費的動機建構在「需求」產生後的「滿足速度」,消費者看到喜歡的包包(需求產生),用最快的方式付款(衝動的情境)下,獲得這個包包(獲得滿足)。這是在過去支付行為的假設下創造的消費生態。

那如果,「延遲滿足」可以創造更多的效益,這些效益大於「立即滿足」的價值,消費者會不會選擇延遲滿足呢? 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來聊消費行為,好像就不會這個不可行了。

上述邏輯有點抽象,我們舉個例子來討論。假設你很愛的某個樂團即將開世界巡迴演唱會,這個樂團的公司發布了這個訊息後,帶起了許多歌迷的買演唱會門票的需求,於是演唱會開賣的那一天,所有歌迷瘋狂地進入網站搶票付款,樂團的公司透過網路賣掉讓歌迷不需要徹夜排隊買票,提升了消費者的體驗,對於樂團的公司而言,在演唱會的業務上獲得了立即的營收挹注。

這是一直以來看演唱會這個消費行為的場景,我們另外再用上述「延遲滿足」的例子來舉例,樂團的公司公布了樂團要開演唱會的訊息,除了傳統的售票開賣日外,這次為了回饋一路以來支持的歌迷,另外提供另一種獲得演唱會門票的方案,這個方案為期2個月,參加這個方案的歌迷可以分次支付演唱會門票費用,遊戲規則如下,加入方案時,先支付演唱會門票的1/3費用,可以先參加樂團的私人見面會,月底時再支付1/3費用,可以參加樂團的歌迷晚餐會,最後在演唱會3天前支付最後的1/3費用,即可獲得演唱會門票。這個方案對歌迷來說除了不用搶票外,還可以獲得額外的體驗。

看完這個方案,身為歌迷的你覺得是不是在演唱會這件事情上,你會願意先付(費用)後買(門票)呢?你可能會覺得當然,因為多了很多誘因,但你可能還會再問我,身為演唱會公司的老闆,本來可以快速的收到演唱會的收入,這樣做除了變現速度變慢外,還有額外的花費,對企業來說這個決策是正確的嗎?

如果你看過先前我們討論過很多「生態圈」的應用場景,你可能就會理解,對消費者來說,延遲滿足獲得更大的效益是合理的,對於企業來說,其實也存在同樣的效果。

試想,原本企業舉辦這場演唱會最大的收入就是門票費用(這裏我們先不考慮周邊商品販售),但透過上述的活動方案,等同於圈住了想看演唱會的歌迷這2個月的所有眼球關注度,這個時間是否具備變現的價值?

You get it! 企業在這2個月雖然延遲了門票收入的變現速度,但創造的這場演唱會生態的額外效果,例如廣告公司的廣告投放、其他異業的合作,甚至是業配以及其他演唱會的宣傳等無形價值,對演唱會公司來說,創造了更多額外的收益,這種透過延遲滿足創造額外效益的模式,在生態圈概念漸臻成熟的現在將會越來越成為主流。

--

--